從來,對我來說「國片」都不應只因為它是「國片」所以需要被支持。觀眾最終需要的只是一齣好戲,並且依據個人喜好不同,從而做出選擇。

(老實說我已經很久沒有看過國片了,即便台灣電影這兩年確實熱鬧非凡,片量極多)。然而,青春熱血太過夢幻,依著導演的明星光環沒理由的支持,還有過於商業的操作,在在也令我思考,莫非這就叫做國片的復興?然而,為何我現在要特別將今年春節賀歲檔期《龍飛鳳舞》拿出來講呢?

我不諱言,龍飛鳳舞的導演與我是舊識了,當我知道他要籌拍一部以歌仔戲為主題的電影時,老實說,我當時驚訝得說不出話來;這位曾跟我說,他深受「高達」影響的一位導演,為何會選擇一個多數人認為「太過傳統」的主題,在這個已然走入3D紀元的電影世紀。為什麼不是前衛一些,實驗一些,顛覆一些的主題

然而,或許正是「顛覆」與「反骨」仍在導演的骨血裡流動,他彷彿深知,他能夠把傳統玩得不一樣似的,從《父後七日》到今日的《龍飛鳳舞》,我開始好奇也期待,他要如何以歌仔戲「討好觀眾」。

王導的上一部作品《父後七日》成功地將台灣傳統喪葬文化融合於戲劇之內,映後產生的廣大迴響,不僅僅限於媒體的一片好評,更深入到擁有過相同經驗人的生活裡,再再被提及,而父片同樣也帶出了在台灣佔著絕大多數「離鄉赴台北打拼」的青壯年們那份矛盾的思鄉之情。

那麼,這回,以「傳統歌仔戲文化」作為奠基的「龍飛鳳舞」是否又將帶給我們另一次不同的心靈觸動?想到這裡,好似王導選擇以這個題材來做戲,一切都不那麼難以解釋了。

『創作總從生活中來』,真誠的創作,從來不是憑空捏造,也不譁眾取寵
而是尋找生命中的經驗,淬鍊並誘發出潛藏在觀眾心底早已遺忘的感動。

《龍飛鳳舞》主題是歌仔戲沒錯,但它同時也不是歌仔戲電影,透過導演以古鑑今,以戲帶戲,將傳統與現代巧妙融合,展現出流暢且深度兼具的影片調性,這不是一個好拍的主題,要拍得不無聊又有意義在裡頭,更不簡單。我隨著戲,憶起小時候拿個小板凳,坐在廟口前看戲的時光,那時還小,根本不怎麼專心看,也不怎麼懂,但總覺得生活就是這樣的,直到現今,才赫然驚覺,這些情景,現在都到哪裡去了?回過神來,你再次於電影裡,重新品味起那份熟悉的台灣味,歌仔戲唱腔的美,俚俗語言的迷人,是如此令人懷念,同時想想自己,是從這樣的文化裡根源....

許多人說不清「台灣味」是什麼味,是濃濃的人情味,還是稍顯俗氣的鄉土味?看了龍飛鳳舞,你彷彿依稀勾勒出那份最讓人懷念,也流失得最嚴重的「台灣人台灣味」不正就是戲裡的「吃苦當吃補」的精神

從哪裡來,便往哪裡去
不忘本,不怕苦,堅持做好一件事情
重新看待自己身為一個(台灣)人的意義
龍飛鳳舞,最後以十分正面,卻不說教的方式,喚起了這份心底的聲音


當然,你必須知道這不是一部沈重的戲,相反地導演持續展現父後七日裡的幽默,
以生猛艷麗的傳統俚俗,溫暖了回憶,也同時觸發一顆「既柔軟也堅強」的心~

略嫌冗長繁雜的感想,最終期盼能引發更多人去觀看,
藉由票房與口碑的影響,發酵為一股內心醒轉的力量。

後記:
看電影時,旁邊坐了一對老夫妻,他們一邊看著電影,一邊頻頻對著戲中橋段,發出一聲聲看見熟悉事物的驚嘆!十分讓人覺得欣慰與感動,如果在過年時期,有什麼適合帶著父母長輩,或是下一代去看的電影,我想「龍飛鳳舞」會是很好的選擇 :)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