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8日

The Dreamers-巴黎初體驗

一個前往法國留學的美國學生,在巴黎遇上一對浪漫隨性的兄妹,因著三人對電影的狂熱,於是開始展開同居與猜猜這是哪部電影的遊戲...

有誰會討厭片子裡頭有著帥哥與美女呢?
更何況他們又都有著青春的肉體

片商當然不會放過以此作為訴求,號稱演員們在影片裡幾乎有1/2的時間,沒有穿著衣裳演戲,但如果這片子真只是如此,那我想不如直接去看A片可能還對消火較為快速直接。雖然我不否認本片兩男一女相處的曖昧微妙,看得我興味盎然,但事實上這影片真正引人情緒的是它很容易喚起五六年級文藝青年的青春記憶,透過片子裡穿插的西方黑白經典影片橋段,再配合上三位主角對於電影、革命、戰爭,甚至毛澤東思潮的辯證,再再使人感懷自己年輕時的血液,不也曾有過似曾相識的浪漫沸騰。

追求自由,解放情慾是如此的以文化為名,叛逆衝撞父權體系,批判國家保守體制更總愛以革命為名,走上街頭好似變成青春的必要。

但後來,又有多少人還在這條路上?而在這條路上的人,是不是只因為不願從理想國裡醒來?那些曾被我們奉為經典的影片,是不是注定從初次接觸時的激情,而後隨著年歲漸長,沈澱為一灘緬懷,青春就這樣過去了....

片末,街頭運動的一塊磚頭,砸破了三位主角鎮日呆在裡頭空談/做愛/喝酒/抽菸房子的窗,美好的夢終究得醒,人終究必須長大,走出去眼錚錚看現實世界改變.....在那刻之前,妹妹Isabelle要哥哥Theo承諾要「永遠」愛她時,在眼裡打轉的淚以及悲傷的複雜神情,彷彿讓我們想起自己也曾問著這天地「可不可以不要長大...永遠這樣好不好?」

這部影片唯美浪漫亦有令人心痛的真實,它刺烈烈地讓我們再次想起青春,有如夢一場般,成了泡沫幻影;但,是說有誰能不想要這份曾經,畢竟只有那時的我們,可以熱情得這樣純粹與美麗.....

影片末了Matthew轉身,慢慢隱沒在人群裡,不單單只是看清Isabelle無法捨棄Theo的這層表面意向,導演饒富心機,想掀起的或許正是讓我們憶起生命曾經那刻「不得不將青春放手」的深層惆悵吧....

關於三位亮眼的年輕演員:

由Eva Green所飾演Isabelle,集瘋狂/性感/可愛/狂野於一身,劇中一慕模仿維納斯雕像的樣貌,根本就足以與片中出現的那些黑白電影影像,媲美經典了!另外兩位男主角,帶著憂鬱/邪氣/稚氣的男孩形象,實在很難不讓女性同胞深深著迷;三位主角長相完美,身材賞心悅目,遑論其他,光憑如此,這電影帶來的享受度,就已相當足夠。我個人則是因為最近剛好也看了飾演Matthew的Michael Pitt所出演的Last Days而更喜歡他啊。(第一次注意到他是在Michael Haneke的Funny Games電影裡)。

查資料的時候發現,本片竟然距導演拍巴黎最後探戈已時隔30年了...(菸)

導演:Bernardo Bertolucci
年份:2003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