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30日

鋼琴教師-Piano Teacher

看完這部影片後,在第一時間,我感到很難消化它。或許是太久沒看歐洲藝術電影的緣故,對於沈悶又冗長,無意義且不精緻的鏡頭語言,感到相當不耐與坐立難安。

事隔二個月後才來寫這篇,是因為突然思考起「慾望被壓抑」這回事,而腦子竟浮現出本片後半段一路奔向失控的情緒,以及男女主角彼此毀滅的劇情。人心實在有太多不為人知,但又亟欲被解放與理解的慾望了,當潘朵拉的盒子被開啟後,接下來的事情,誰也不知道會往哪裡發展...如果以此角度來看,這故事就不再只能定義為一種特殊的極端。

這只不過是個精神有毛病的鋼琴教師的故事嗎?
還是在糜靡生活裡,每個人心裡都有的那道秘窗?

我又想起記憶中一些深刻的電影,其實在觀看當時未必覺得好看,但他們總是會被記起這回事,所謂的經典或備受推崇的得獎影片,大多數不是因為他們看來順眼,而是因為他們「風格獨特」並且「言之有物」吧....而,一些會使人記住的「人」約莫也是如此。

1 意見:

calvinoblog 提到...

麥可漢內克,布紐爾,大衛林區這三個異色auteurs,
是我習慣放在一定位置作聯想的巨匠,
他們各自已互異又相仿的技法,
精準的切割/展示現代人(中產階級)的文明躁(灶)症,
拒絕被單一的視角凝視收編,
因此看來像是一種特殊的極端,其實非然。

張貼留言